所謂人性論,從方法上是假設人類存在著一種不變的本質,很多社會現象或者人們行為選擇,將依據這個不變的本質得到解釋,這是毫無事實依據且解釋不了任何事情的,普遍視為一種前現代的構建——人們尚未掌握社會科學和經驗研究方法之前的過時想象力。
6小時前
互動:133
雖然我國工業經濟建設起點低,發展過程中又幾經挫折,但在黨的領導下,全國人民通過艱苦卓絕的努力和奮斗,僅用了不到30年時間就基本建成了一個獨立、門類比較齊全和完整的社會主義現代工業體系。改革開放前30年,我國工業體系建設所取得的歷史成就,同舊中國以及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發展狀況形成了鮮明對比。
7小時前
互動:12
直到二戰香港人民都沒有建立起對英國殖民政府的認同,積聚的矛盾直至“六七”運動爆發,心有余悸的英國政府調整對香港的政策,通過扶植本地精英開展代議制的方式培養港人文化上對英國的認同,通過改善社會福利和基礎設施建設舒緩社會矛盾,盡管在政治和軍事上遁形退場,“再殖民”的陰影卻依舊揮之不去未得清算,懸而未解的問題終有一日會浮出水面。
7小時前
互動:3
何謂中國特色?它顯然不是“形而上的邏輯”,不是古印度的因明學,更和實用主義“辯學”無關。在尋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基礎這一點上,我們需要采取全面出擊的“行動”,堅持“道出于一”和“道出于二”的內在一致性。道阻且長,行則將至。中國人的國際之路任重道遠,但中國的和平崛起決不可阻擋。
9小時前
互動:9
從唯物史觀看, 馬克思恰恰是要對西方資本主義展開歷史原則上的批判, 這一批判必然針對西歐近代以來形成并鞏固的歐洲中心主義。在其整個思想進程中, 馬克思對西歐的經驗觀察及其倚重也是有邊界的, 19世紀60年代前后, 馬克思的關切已從西歐“小小角落”拓展為更為寬廣的世界歷史視野, 并越來越自覺地關注東方國家及民族的獨立解放道路。
2019-11-19
互動:6
老城當下的凋敝空間實際上是兩種“現代”的歷史銘文,一是塑造了工業化東北的主流現代歷史趨勢,一是使東北成為“共和國長子”的另類現代性。未來老城重建的成敗,正取決于對具有雙重意味的“現代”紀念碑銘的讀解
2019-11-19
互動:7
如果推行私有化,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必然會被動搖,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也就無從談起,其后果將是災難性的。因此,在今天的中國,鼓吹私有化者如果不是無知,就一定是別有用心。
2019-11-19
互動:169
認為把非公有制經濟納入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升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這是對馬克思主義的重大發展。這種說法值得推敲。
2019-11-19
互動:51
“千禧社會主義”主張國家干預和公平分配,要求更多的社會福利,倡導“綠色新政”。盡管“千禧社會主義者”對社會主義理解存在偏差,在實踐中未必能成氣候,但它是西方社會和政治生態變遷的客觀反映,有助于分析當代資本主義及未來走向,并時刻提醒我們對資本主義保持警惕和批判。
2019-11-19
互動:18
掌握意識形態領域國際話語主導權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維持全球霸權地位的重要手段之一。冷戰的歷史表明,意識形態領域的國際話語權較量事關國家安全,贏得意識形態領域國際話語主導權也是贏得國際競爭的重要法寶。
2019-11-18
互動:30
毛澤東醫療衛生思想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一切為了群眾、相信群眾、依靠群眾,集中群眾的智慧和力量,最大可能地滿足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健康衛生需求。當前,我國國情國力發生了重大轉變,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主義社會建設全面推進,認真研究和審視毛澤東醫療衛生思想的這一特征,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2019-11-18
互動:80
強教授分析了大英帝國在殖民地區撤退時的戰略精髓:“培養地方精英的政治忠誠,實現幕后遙控;培養民眾的獨立公民意識,實現分而治之。”“表面上宗主國采取民主化進程逐步放棄直接行使殖民統治權,但另一方面將自己培養起來的政治精英推向領導地位,從而最大限度地保護其經濟和戰略利益。這種漸進撤退的“非殖民化”,就變成以退為進的“再殖民化”。”
2019-11-18
互動:39
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人依據國際局勢演變對中國安全利益的影響,先后三次調整國家海洋戰略,即“一邊倒”時期強調 “一定要建立一支強大的海軍”;“兩面出擊”時期的海防回縮與海洋探索; 聯美遏蘇時期的 “近海防御”戰略。國際環境、國家利益、國防布局三者的關系及其對國家海洋戰略的影響,是這一歷史現象背后的演進邏輯。
2019-11-18
互動:50
20世紀90年代末的國企改革在這一地區產生了一系列非預期性后果。原本作為地方經濟中心的大中型企業解體后,地方政府重塑經濟真空,權力增強,產生了一個兩極分化的就業結構,加強了“關系”的重要性,也導致了大量年輕人的流失。市場化改革沒能使東北社會從曾經的單位制社會轉變為以市場契約精神為主導的市場社會,反而轉變成了熟人網絡社會。
2019-11-18
互動:25
當代文化帝國主義所引發的文化危機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破壞世界文明的多樣性,二是威脅各民族國家的文化認同和文化主權,三是阻礙人類精神文明進步,將人類引向物質主義與享樂主義。面對這種情況,我們不僅要立足于民族國家自身并借助最新的信息技術手段進行分析批判,而且要聯合其他國家,抵御全球性的文化帝國主義。
2019-11-18
互動:8
本文以笛福的個人經濟理念與活動為個案,揭示出十七世紀末英國興起的“咖啡館”作為一個文化公共空間,使小商小販、新教徒市民階層得以組織起來,在關于趣味、品味、格調的討論中確立了資產階級新的行為規范,而以海外探險小說為代表的文學模式,則為整個自由主義經濟學提供了其經濟學敘事的基本結構。
2019-11-18
互動:12
中國只有拋棄絕對自由市場經濟的西方神話,立足于自力更生,以扶植集體經濟和振興民族經濟為出發點,重新估價建國70年來各個階段的農業政策,立足國情和承繼古老中國的農業優良傳統,全面客觀估價千年的農耕文化的優越性,借鑒世界各國的先進經驗,特別是亞洲各國的先進經驗,才能夠找到適合中國自然和人文條件的新型農業機制和符合中國國情的新農業,新農村,新農民,新型農業模式。
2019-11-17
互動:137
現在需要我們考慮的是,未來中國會不會出現蘇聯式的失敗?我們這一代人繼承了共產黨經過長征得到的最基本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繼承了毛澤東思想。如果我們從今天開始,高度重視這個問題,像毛澤東那樣為未來二三十年的人才布局早做謀劃,我們的國家才可以行穩致遠,實現我黨“兩個一百年”的偉大目標。
2019-11-17
互動:274
邊疆和周邊社會的互動,同時是內向的吸收和外向的擴散,正是這種多邊互動(交往、融合、對立、沖突),不斷改變著該區域,既讓它成為20世紀前期東亞最為“現代”的地區之一,也讓它在冷戰后全球資本主義體系重塑過程中逐步衰退。
2019-11-16
互動:29
多年來我們的認知體系是有欠缺的,生產斗爭、階級斗爭和科學實驗三大知識思想來源少了一個“階級斗爭”。問題矛盾風險挑戰并沒有因為我們回避了階級、“熄滅”了階級斗爭而得到順利解決,相反在一定范圍內、一定程度上更加尖銳。
2019-11-16
互動:42
此次新孤立主義思潮出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源于美國國內對自由國際主義實踐結果的不滿和解決國內問題的需要,也是美國相對實力下降和人口結構變化等趨勢性因素作用的結果。
2019-11-15
互動:14
全球生產過剩和資產價格泡沫是導致新自由主義資本主義走入死 胡同的兩個主要原因。當新自由主義窮途末路時,它不得不依靠法西斯分子來恢復所謂的有意義的政治活動。
2019-11-15
互動:42
由勞動二重性及抽象勞動所帶來的“知識革命”徹底扭轉了資產階級所熟悉的純主觀批判那一套東西,而真正走上了客觀批判道路。這種生產方式規定不排斥主觀批判,但高于主觀批判。如生產關系批判具體運用于資本主義對象,則產生了價值批判和生產價格批判的工作聯袂的奇妙效果。其又不同于純粹客觀批判的地方乃是在于:突出主體人的發展屬性和批判屬性,從而通過生產方式批判,使整個歷史過程成為一塊發展上的整鋼。
2019-11-15
互動:18
對于今天的戰略學者而言,布熱津斯基是中國戰略學界的一面鏡子,它警示中國的學術研究不要脫離實事求是的認識路線,不要為了一味迎合所味“主流”
2019-11-14
互動:80
這場火不僅告訴世人,不同意識形態的政府共同的采掘主義、發展主義的破壞性,而且,當另一種破壞性的全球化——氣候變化——變得愈演愈烈,當采掘主義和發展主義引發的生態系統破壞和碳排放的持續增加帶來全球性災難性后果的時候,建立在資源民族主義和自由貿易基礎上的“發展”和再分配就愈加失去合法性,遑論進步性——無論是處在這條全球產業鏈上的哪個位置,生產、投資,還是消費。
2019-11-14
互動:15
“正因為馬克思主義不是‘為了科學而科學’,正因為它在最高的意義上具有‘黨派性(partisan) ’ 的 ,也就是說 ,它為自己所設定的目標 ,不僅是要解釋世界 ,更要改變世界并解放工人階級, 正是因 為這些理由,馬克思主義絕不容許在進行社會分析時偏離最嚴格的科學客觀性。只有以科學為基礎的解釋現實的理論,才是為社會主義而奮斗的有力武器。若為了‘派系偏見(partisanship) ’而侵犯科學客觀
2019-11-14
互動:36